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炳璋:九秩“琴”生醉京胡(图)
//m.auribault.com 2017-03-20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011年12月22日,吴炳璋荣获第六届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为其手持话筒者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左)。资料图片

  吴炳璋(左)与梅兰芳琴师姜凤山合影。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大家】

  “每个第一流的角儿,必有第一流的琴师相辅。每个第一流的琴师,必会配合着他那个角儿的唱法韵味,特创一种相合无间、气味类似的性格。譬如梅雨田之于谭鑫培,徐兰沅、王少卿之于梅兰芳,是角儿影响了琴师,也是琴师顶得住角儿。总之,他们的唱和拉之间,唤起了统一的韵律,产生了会意的共鸣。”

  声音高亢,气定神闲,你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眉宇间露出一股英气的老人已九十高龄。年少学艺,出身梨园世家,一生结缘京胡;青年从教,六十余载授业教学,见证新中国京胡教育发展;与时创新,探索京胡教育方法,可谓桃李天下。这位老人就是曾从教于中国戏曲学院的著名京胡教育家、演奏家吴炳璋。

  梨园世家

  吴炳璋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吴松岩是名伶金少山的入室弟子,其夫人马韵甫为著名京剧老旦演员,其弟吴钰璋为著名京剧花脸演员,其弟媳沙淑英为著名京剧旦角演员。学习京胡,源自父亲吴松岩对他的直接影响。吴松岩在拜金少山为师之前,作为京剧票友,在当时的京城已颇有名气,被誉为“名票”。

  在吴炳璋的记忆中,父亲嗓音洪亮,扮相俊朗,经常在各票房演出。那时的票房名为清音桌,中间放一桌子,两边各一人,都是一些业余的演员来此演唱。因父亲平时要吊嗓子,需要琴师伴奏。吴炳璋当时才十来岁,正在读中学,在听父亲吊嗓子的过程中,慢慢地喜欢上了京剧,尤其对京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吴松岩欣喜地发现了儿子的爱好,开始让自己的琴师教授吴炳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吴炳璋自己已经能拉一些板式,开始边上学边给业余演员伴唱,去一些清音桌伴奏,以此丰富自己的艺术生活。

  从学生到业余琴师,算得上是吴炳璋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当时北京的清音桌很普遍,西单商场的桃李园,东安市场的德昌茶楼,西四牌楼的二合居等都留下了少年吴炳璋的身影。

  在二合居登台的多是一些退出舞台的京剧老演员,那时吴炳璋才十来岁,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曲目都敢拉。也是为了锻炼自己,不论阴天下雨,只要不耽误上学,他就到清音桌拉琴伴奏。

  在业余琴师阶段,吴炳璋常给父亲吴松岩吊嗓子。吴松岩拜金少山为师后,有了更多的演出机会。那时,戏班正式开始之前的开场戏(即第一出戏),时常由吴松岩来主演,而那时给他伴奏的正是儿子吴炳璋。

  一次,吴松岩演出《探阴山》,作为开场戏本来是平常演出,难博彩声。但因为他嗓子好,便赢得叫好声一片。这彩声吸引住了在边幕聆听的一个人,他就是要在当晚与金少山合演《捉放曹》的谭富英。

  吴炳璋回忆,谭富英在边幕听到我父亲一唱,赶忙来到化妆室,跟金少山说:“三舅,头里唱《探阴山》的花脸,怎么那么好的嗓子呀,他是谁呀?”金少山一乐说,别着急,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卸妆后,吴松岩来到化妆室见师父,金少山一指谭富英说,叫师哥。因当时谭富英的班社里有个演员嗓子不亮,跟他配不上,谭富英就跟金少山说,能不能让吴松岩跟他配戏。金少山答应了。吴松岩就这样搭了谭富英的班社。

  结缘戏剧大师谭富英的班社,让父亲吴松岩有了新的演出平台,更给了年少的吴炳璋难得的锻炼与学习机会。回忆起自己当年的一次演出经历,老人依然感激前辈们对自己的鼓励。

  有一次,吴松岩唱《乌盆记》的调场,给下场戏作剧情概要的介绍,中间有一段很难的部分是吴炳璋伴奏的。后来,快散戏卸妆时,吴松岩拉着他找到谭富英的琴师赵济羹。作为左手琴师,赵济羹在京胡界名声很大,如雷贯耳。吴松岩恭敬地说道:“赵先生,这是我的孩子,您得多给他说说,他还不成。”赵济羹一笑说:“你让我给他说,我甭说了。你看他头里拉的都是我的东西,还说什么呀!”回忆到这里,老人开怀大笑起来。

1 2 3 4 5 6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