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e网评】老人的困境,别把“锅”都甩给新技术 - e网评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老人的困境,别把“锅”都甩给新技术

来源:中工网
2021-10-20 13:00

  龚先生

  近日,成都一名老人用存折到银行取钱,被柜员要求需要用手机接收验证码完成实名认证。视频中,老人说:“我有身份证,我的身份证就是证明,全国通用。”但没带手机的老人还是没能取到钱。

  这事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表示,家里老人也遭遇过类似的“数字鸿沟”。

  “我爸为办居住证特意跑去社区,社区让回来手机操作,他不会网上录入信息又跑过去,来来回回就成了死循环……”

  “身份证是唯一的权威识别,还有本人在,这不比手机认证更安全吗?”

  ……

  上述事件,银行工作人员回应称:存折长期未动,怕被电信诈骗,不存在故意刁难。事情虽得以解决,但网友的吐槽也反映出,今天老年人遭遇“数字困难”“数字鸿沟”的问题确实很普遍。

  “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老人现金付款被拒收”等类似事件,都是老年人在数字化技术普遍应用于生活后遭遇的现实难题。

  智能生活时代,从交通出行、公共服务、金融机构广泛使用的扫码、刷脸、手机支付,到下载注册APP、验证身份、绑定社交账号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流程,甚至记住一个个密码,都会困住老年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50岁及以上网民占28%。

  互联网社会俨然有一道“数字鸿沟”,年轻人在这头,一些老年人在那头。

  每每因“数字鸿沟”引发争议,背“锅”的总是新技术。有关部门总是回应:“技术是这么设计的”“老人不会用新技术”,等等。

  实际上,实现技术层面的适老并没有多难。发明、使用、管理新技术、新产品的人,参与新制度、新流程设计的人,如果考虑老年群体的特征和需求,让字号更大一点,让操作可以一键完成,允许现金缴费等,就可以让老人避免尴尬。

  “甩锅”新技术的背后,更有一种由来已久的刻板认知,即觉得老人落伍了,是边缘群体,因此对他们的需求并不重视。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老龄化程度呈现加剧态势。很明显,我们的公共服务、社会产品、家庭态度都需要更全面适老。

  譬如,以更人性化、精细化的社会治理,引领老年人拥抱互联网生活。既要为人工服务、线下办事留下空间,也要完善适老化智能产品供给。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推出50条实实在在的举措,可谓送给老年的一份“大礼包”。一些企业在开发推广智能技术和平台软件时,应同时开发简易版本,让老年人尽快上手。基层社区和单位在提供服务时,应兼顾老年人群体,设置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方式。还有,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多为老人普及网络知识,多教一些“复杂操作”,帮助老年人跟上数字化时代的节奏。现实中,有不少老年人网上冲浪玩得挺溜,正是得益于家庭里年轻人的“数字反哺”。

  说到底,适老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值得警惕的是,老年人面临一种更隐蔽的“数字鸿沟”,即文化品味的区隔。互联网语境下衍生出的社会文化,形成一种“鄙视链”,把老年人排除在外。慢慢地,老人就会感到“跟不上节奏”,落后于社会,甚至形成自卑心理。这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更可能会波及其他人群。

  技术不断迭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不能任由技术进步抛弃某些相对弱势的人群,而要用温暖的关照、技术的普惠,打开老人跟智能化社会的“接口”,弥合他们面前的“数字鸿沟”。

  这是在帮助上了年纪的我们的父辈,也是在帮助终将老去的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