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研判-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书评书讯

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研判

林建华
2020-06-15 15:57:42  来源: 北京日报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张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明、文明互鉴、文化、文化软实力建设始终是各门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当今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如何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研判并实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河北师范大学张骥教授等撰写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一书就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新作、力作。

  以文化软实力作为切入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尺度。作者对当今世界的特征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家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在注重自身硬实力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软实力建设。由于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特质,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和文化建设的理论为指导,爬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历史和经验,借鉴中外学者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文化软实力为切入点和视角,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进行了学理分析。

  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聚焦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的重要靶向。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作者重点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一战略的价值和优势,指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力量支撑。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在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丰富的人类共同价值内涵,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作者还分析了我国软实力建设存在的自身制约和面临的外部挑战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一战略实施的影响,诸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较弱,我国文化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大,我国文化传播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误读误解误判以及他们采取的保护与渗透相结合的文化策略有待我们加强应对等等。

  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策略作为着力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和策略的制定与建构是提升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和举措,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所在。作者对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进行了研判,诸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坚定文化自信战略、发展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略、凝练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理念战略、融汇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战略、积极推进和适时引领国际文化新秩序建设战略、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联通中外文化战略、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战略、塑造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战略等等。作者浓墨重彩对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进行了具体设计,诸如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注重文化传播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多渠道高质量的人文交流促进“文化摆渡”、积极推进汉语的国际化传播、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和华文媒体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打造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专业人才队伍等等。

  以中华文化在世界若干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作为观照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的重要鉴戒。以文化软实力为研究视角,作者撷取了八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个案进行实证性研究,这就是中华文化在德国、法国的传播,在俄罗斯的传播,在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的传播,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在拉美地区的传播,分别考察了各所在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现状,中华文化传播的历程、路径,中华文化传播取得的成就、经验,中华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动因,中华文化传播拓展和深化应采取的对策、举措等。解剖麻雀,举一反三,可以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进一步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赵振川:西北是根 长安是魂

    时代和火车一样,滚滚向前,赵振川从来不是一个抓着过去不放的人,但当回忆故去的那些人和事的时候,他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来处。

  • 陈康白:科技报国 时代担当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的主要筹建者,陈康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是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老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 爱智求真与现实关怀的高度统一

    陶德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