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试验田” 走出新路子-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财经

当好“试验田” 走出新路子

张尚武
2020-07-08 10:22:41  来源: 成都日报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程到成都市和天府新区调研指导,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党中央赋予成都发展新的战略定位,是对成都公园城市实践探索的肯定,也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成都引领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方向,提出的重托和期望。成都需要在总结两年来的经验基础上,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思考成都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路径,进一步探索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从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更远的视野思考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价值。

  建设公园城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公园城市是新发展理念下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发展模式提出的创新要求。如要简单概括公园城市的内涵,可用三个关键词,即“人民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治理”。吴志强院士将“公园城市”内涵的解读,概括为“一公三生”,即将城市的公共性与城市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属性紧密结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满足人们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形成城市生生不息的内生系统,引导城市永续、创新发展。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向的一个历史命题。经历了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历史交汇期,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发展方向与城市治理能力事关中国发展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到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再到2019年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城市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建设“人民城市”、体现“生态文明”是新时代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导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因此,建设公园城市,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过程,包含了三个层次的转变要求:一是城市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础是要尊重两个基本规律,“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是人与自然关系演进规律;二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核心是城市治理能力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城市发展动能的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建设公园城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系是什么?

  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化的基本趋势,城市群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其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中心城市地位。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是发挥好中心城市优势带动作用,唱好成渝“双城记”。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和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下,什么样的中心城市才更有竞争力?纽约2050提出“一个纽约规划:建设一个富强而公正的纽约”,以“公平”为核心,以“成长、可持续性与韧性”为基本原则,构建纽约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导地位。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愿景,定义三个之城的目标,即“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创新之城”。

  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经济竞争力,但支撑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是开放包容、生态宜居和创新能力,没有这三个方面就没有经济竞争力,这是从许多全球城市的战略规划实践中看到的基本逻辑。上海2035“目标—战略”的分析框架,大致可以概括为“3+1”四个维度,“3”包括:基础维度,即宜居性和门户枢纽;支撑维度,依托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核心维度,以金融、生产性服务的全球控制能力。“1”则是保障维度,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即从发展理念、目标到行动的能力。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建设公园城市是增强成都对新经济要素的支撑能力、吸引力和不断迭代的创造力,而只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才会造就更加强大的中心城市。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要在哪些方面作出示范?

  第一,以公共价值为导向,探索人民城市理念示范。

  城市空间最重要的属性是公共价值属性,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导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也不可否认城市空间过度市场化的弊端和风险。一方面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带来难以持续的城市财政风险。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呈现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城市大拆大建,房价高企、供需失衡,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城市建设回归公共价值,是探索公园城市的意义所在。提升宜居性是公园城市的本质,开放、公平、包容是城市宜居性基础。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是成都发展道路的特色所在,也是成都获得更大发展机遇和城市竞争力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刻阐述了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发展方针。需改变过去的城市开发模式,扭转城市过度依赖房地产、城市空间过度市场化的发展模式。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人民城市为发展根本,探索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社会共同参与、可持续的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模式。发挥好中国的制度优势,发挥好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两方面的作用,践行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

  第二,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公园城市是面向生态文明的城市空间形态,不能仅停留在“公园+”的概念,而是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探索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和重构,涉及四个尺度:

  一是区域空间尺度。成都自然环境多样,生态敏感度高,集约紧凑开放高效的人居空间与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协调发展关系是成都中心城市建设和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议题。

  二是城乡空间尺度。工业化带来人与自然、城乡关系的对立,成都要充分总结城乡统筹经验,乡村地区为城市提供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的保障,要在城乡融合互补,培育乡村地区社会再生产功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破解中国城乡社会转型中的难题。

  三是城市空间尺度。高层高密度成为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普遍的趋势,其背后隐含的各类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成都应对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加强对城市风貌和高度的管理,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及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为契机,优化城市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形态,破解大城市“城市病”与城市发展效能和宜居性提升的难题。

  四是社区空间尺度。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安全、社会和谐、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组织的基本细胞,要通过高质量和高品质社区生活圈的营造,破解当代城市日常生活尺度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产与生活分离的难题。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