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再道上将的人民情怀-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时政

陈再道上将的人民情怀

严国红
2020-09-21 17:10:52  来源: 学习时报

  陈再道上将是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由战士成长为我军优秀将领的。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故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毛泽东称为“一员战将”,被陈毅元帅盛赞“再道之勇”。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关注人民疾苦,甘当人民公仆,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深厚的情谊。

  共建鱼水情

  陈再道说过:“和老百姓在一起,就不存在垮台问题。就是坐牢杀头,讨米要饭,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38年1月,陈再道奉一二九师首长指示,率领东进纵队创建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在开展斗争的过程中,不论走到哪里,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军队纪律。由于他把搞好军民关系看得重于—切、高于—切,因而深得冀南人民的拥戴和尊敬。1941年始,由于连续两年干旱少雨,庄稼颗粒无收,加上日伪军的烧杀抢掠,冀南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为艰难时期。为了帮助人民群众战胜灾荒,陈再道带头将部队的口粮从每人每天—斤二两小米减为一斤,并每天再省出二两来救济灾民。1942年,陈再道带领部队在馆陶地区遇到一拨逃难群众,望着背井离乡的逃荒灾民,他立即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的米袋子解开,把里面的小米全部给了逃难群众。战士们一见,也纷纷解开了自己的米袋,把大伙凑起来的为数不多的小米送给了灾民,百姓深受感动。正是靠着这种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陈再道带领的部队与冀南人民在艰苦复杂的抗日斗争中结下了极其深厚的革命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经常收到全国各地群众的来信来访。为此,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做了四条规定:一是群众来信,封封必回;二是群众求助,尽力而为;三是不该办和不能办的,也要讲清道理,说明原因;四是无论如何,不能怠慢老百姓。

  1982年,为解决天津人民吃水难的问题,天津市决定将滦河水引入天津。陈再道时任铁道兵司令员,他对这项缓解天津水源不足的重大民生工程十分重视,从确定施工队伍、工程设计与组织指挥,都作了明确要求,强调承担此项施工任务的部队,要发扬铁道兵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优质、高产、按期完成任务。在正式施工期间,他多次过问施工情况,亲自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给部队指战员以极大关心和鼓舞。在天津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铁道兵部队圆满完成了任务,谱写下军民鱼水关系的新篇章。

  关爱孩子情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陈再道始终关心关爱祖国下一代的成长,寄望他们成为真正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1943年夏,陈再道带领冀南军区部队在清河县许二庄一带驻扎。一天清晨,该村抗日小学老师带领学生沿村路正在跑操,正巧碰到陈再道带领部队操练归来,当两支队伍还有十多米就要相遇的时候,陈再道命令战士们停下来,然后自己朝路边一闪,站在泥水中,瞬间,战士们也一字排开,全部站进了路旁的泥水中。抗日小学带队老师只好带领学生们用最快的速度跑了过去。当战士们从脚脖深的泥水中走出来后,陈再道望着远去的学生队伍深情地说:“我们今天浴血抗日,不就是为了人民群众,为了这些孩子们吗?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关心爱护这些孩子们。”

  1987年,陈再道回到家乡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乡新村,看到村里的孩子们在低矮、破旧、昏暗的教室里上课,心里十分难过。他对陪同的当地干部说:“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的大问题,一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安心学习,培养于祖国、于人民有益的一代新人。”他立刻与村干部一起选定学校新址,扶持新村建了一所宽敞明亮的小学。1988年,乘马岗乡党委、乡政府准备把全乡危房过半的唯一一所中学拆除后新建一座教育大楼,但因老区经济落后,资金问题难以筹措。陈再道得知这一情况后,首先肯定了家乡干部的想法,然后又谈了些个人看法,并亲自与有关部门联系给予扶持。在大楼的修建过程中,他多次来信询问建设情况,反复叮嘱要保质保量。大楼顺利落成后,他又亲自为该校题写校名。值得一提的是,陈再道在退出领导岗位后,多次参加教育部门、学校、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与并许多小学生长期保持通信,赠送回忆录给他们,并写信教育鼓励他们继承革命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心怀老区情

  陈再道对革命老区,始终怀着一颗忠诚挚爱的赤子之心。无论在职期间还是退出领导岗位后,他无时不挂念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无时不关心革命老区人民的疾苦。

  “文革”后期,大旱无雨,陈再道带病回到了家乡。当他目睹田地里枯萎的农作物时眉头紧锁,马上与乡里的同志商量,安排群众寻找水源,添置抽水机械,进行抗旱保苗。在他的指导下,农作物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同年秋季,陈再道又亲自写信指出:“要做好防旱排涝工作,必须兴修水利,积水备旱,挖渠排涝,只有把水利用好了,才能旱涝保收。”在他的关怀下,乘马地区先后修建大小水库三十多个,开挖渠道三十余条,计二百余里,基本做到了旱涝保收。

  1987年10月,陈再道到湖南湘西革命老区桑植县视察。他提出要到贫困山村看望农民群众。当天大雨滂沱,78岁高龄的陈再道踏上了不通汽车的崎岖山路,顶风冒雨,一步一滑地走到村里。当他来到一户农民的屋里,望着漏雨的屋顶,望着乡亲们那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眉头紧锁,面孔冷峻,一言不发。临走时,他一再向乡亲们作揖告别。从该村回来后,陈再道一连好几天都是默默独坐。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动情地说道:“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付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建国快四十年了,他们还这么苦,我们这些老家伙怎么好意思去见马克思?”

  1993年元月,陈再道家乡农村来人看他,他在病床上像往常一样热情接待家乡来客。他询问家乡生产和建设情况,问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没有,经济上有没有困难,孩子们能不能正常上学,等等,言语中对农民充满着关心和厚爱。当听说农民吃饭、穿衣和子女上学都没有困难,只是各种名目繁多的集资过多,农民经济负担过重时,他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沉重地说:“这种做法不对,长期下去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个问题要解决,要向上面反映。”春节前夕,中央领导同志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到医院看他。陈再道当面反映了农民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答复。始终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始终不忘肩负着人民的深切期望,这是陈再道传奇人生的真实写照。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