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统筹”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时政

“全域统筹”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

周坚
2020-07-06 09:59:1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系统安排,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阶段。贯彻《纲要》精神,高校应在以往基础上,全域统筹,加快推进系统化、集成化、协同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协同发力夯实课程思政体系的基础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体系、院系责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进。

  一是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系统修订教学大纲,整体做好课程设计。

  二是打造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支撑在“教材”。要以课程思政带动课程供给侧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推动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要立足课程思政,推动教材思政,凝练遴选课程教材的思政元素,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构建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

  三是建设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关键靠教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培养、强化日常教学课程思政训练、发挥名师课程思政引航作用、拓展校外课程思政教师资源。

  四是建立课程思政“院系责任体系”。院系是课程思政落实的中场发动机。要把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作为学校各二级院系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上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五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课程思政是新的改革方向,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加强引导。健全完善院系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科与教学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等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遴选推荐、表彰奖励中,突出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激励,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机制。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定期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重点难点攻关,积极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立足实际推进资源的统筹与集成

  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内涵、方法的基础上,应结合办学实际做好对思政资源的勘探、采掘、冶炼、加工,实践中要把握三个立足点、做到三个深融合。课程思政是传承和创新的统一,各高校要因校制宜,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一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课程思政也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引导学生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与爱学校、爱专业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二要立足人才培养特色。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更要尊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实际,挖掘历史资源,凸显育人导向,使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三要立足学生思想特点。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有的放矢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让所有课程建设回归育人本位,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一环,更要注重在“融”上发力,在“贯通”中求实效。与思政课程融合。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推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在充分发挥思政课重要作用的同时,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与办学优势特色融合。深入推动课程思政与办学优势特色的相互融合,在强化优势中巩固优势,在彰显特色中汇聚特色,使课程思政更接地气、更具学校特色,实现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与专业知识融合。立足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和科学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有机融入育人的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优化机制贯通顶层设计和分层落实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顶层设计和分层落实的有机结合。

  一是上下要联动。实现学校—院系—教研室的纵向延伸,校党委、院系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组织、推动教师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要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左右要贯通。实现部门、院系间的横向贯通,推动各部门共同支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其他院系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各院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叉,共建、共享、共惠教学平台。

  三是整体要协同。既要抓方案协同,也要抓落实协同,更要抓效果协同,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提高整体协同效应,增强课程育人实效。通过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动开展专项研究、培训、攻关等方式,全面系统推动实施。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