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是如何变成“可能”的-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不可能”是如何变成“可能”的

——专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周锦尉

夏斌
2020-09-18 09:50:13  来源: 解放日报

 “应该将各国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解放周末:除了经济领域,新中国的发展进步还有哪些亮点?

  周锦尉:新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对此,汉学家费正清很早的时候就有过生动描述:“现在的新中国是一个人人感觉自豪的国家——控制了通货膨胀,废除了外国人的特权,铲除了腐化,公民们都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如修理公共设施,开展扫盲运动,防止疾病,跟做粗活的交朋友,以及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和毛泽东思想,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为有理想、有雄心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道路。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新中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尤其是万隆会议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这是亚非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中国参加这次会议,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可能大家知道,周恩来一行原来租用飞机,准备从香港飞往万隆。因台湾方面的特务破坏,飞机被安装上了定时炸弹,不幸爆炸坠海,中国及越南的一些参会人员遇难。幸运的是,周恩来一行临时改机,先访问缅甸,再赴印尼。

  会议开始时,一度出现了反华风潮。有国家代表攻击中国“没有宗教自由”,提出应该“同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等等。周恩来从容不迫地回应: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共产主义信仰和认定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会议上用不着宣传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而应该将各国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周恩来坦诚的发言,尤其是“求同存异”的说法,如一股清风,获得了与会者的掌声与共鸣,原来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

 解放周末:在对外关系中,“存异”也许不难,但如何在复杂情况下甚至对立状态中“求同”?

  周锦尉:还是以万隆会议为例,有某国代表突然举行记者招待会,要求公开讨论台湾问题,主张先由联合国托管,然后建立“独立国家”。

  对于这一严重挑衅,周恩来一方面坚决予以驳斥,表示“不同意”,并与许多国家代表积极接触,表达中国政府在核心利益上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又专门找到提出异议的代表进行单独会谈,有情有理的做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上,一些关键用词的表述和调整也体现了政治智慧。比如,公报采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一词,以及1954年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

  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提法上,原稿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容易引发误解。在周恩来和一些代表的努力下,最终改为“反对殖民主义的一切表现”,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理想和愿望。

  这一“团结、友谊、合作”的宝贵精神,是亚非国家的共同财富。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内涵是创新奋斗奉献,底气是自觉自信自强

  解放周末:上海所走过的70多年发展历程,也是新中国奋斗创业史的一个缩影。回眸走过的路,“十里洋场”是如何一步步迈向“人民城市”的?

  周锦尉:上海历来是工商业重镇。改革开放之前,上海曾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全国1/10的工业产值、1/6的财政收入,一定意义上展现了“共和国长子”的担当与责任。

  改革开放启动后,上海一步步由“后卫”转向“前锋”。1984年、1986年,上海先后三次举行战略发展论坛,逐步把视野投向浦东。一条河流贯穿一个城市,一边很繁华,一边几乎是农田,这在国际城市中是鲜见的,也证明浦东具有开发开放的巨大空间。

  要开发,最缺的是资金。上缴国家财政后,上海自己搞发展只有二三十亿元。经济界、学界把目光投向了“土地批租”。当时的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支持,通过海内外的一番深入调研后,提出建立土地批租制度的报告。1987年7月,国务院相关部门发布相关文件,决定采用土地批租方式。1988年4月12日,宪法修正案确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由此,上海迅速行动起来。

  同时,浦东开发开放需要进一步启动黄浦江过江工程。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相继建成,极大地鼓舞了建设者的士气。上海还借鉴“他山之石”,请来境外公司对两座桥的市值进行评估,然后把49%的经营权卖给中国香港的上市公司,从而筹来24亿元用来建造第三座、第四座大桥。

  新时代,我们正在抒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历史新篇章。我理解,一个重点是更好发挥浦东新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打造充满活力的机遇之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

  另一个重点是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做优做强城市核心功能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

解放周末:纵观新中国奋斗创业史,从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等,一个个鲜明的“坐标”串起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提振精气神?

  周锦尉: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得益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进一步丰富形成了红色精神谱系,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种种精神,始终贯穿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气神。在我看来,其内涵是创新、奋斗、奉献,其底气是自觉、自信、自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在新中国史的学习教育中,要生动讲述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讲述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道理。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一些前沿科技受制于人,深化改革的成效与民众期待仍有差距……越是艰难险阻,越要以更大的定力、勇气、智慧,“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好每一步。

  (周锦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市委讲师团“四史”专家宣讲团成员,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第四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