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耀:“慈父”年近百岁,“嘎子”永远少年-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徐光耀:“慈父”年近百岁,“嘎子”永远少年

刘平安
2020-03-04 10:30:05  来源: 光明日报

  徐光耀近照 刘晓蓉摄/光明图片

  95岁的他被称为“小兵张嘎之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等持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他在2000年出版的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小兵张嘎”就像童年玩伴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数代人的记忆。从小说中的主人公到影视作品中的荧屏形象,“嘎子”都已成为经典,深深地扎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中。相比于这位机智少年的传奇色彩,被称为“小兵张嘎之父”的我国著名作家徐光耀则在低调中散发着光辉。

  出生于1925年的徐光耀再过几个月就满95岁了,没有工作,没有任务,他得以悠闲地安享晚年。徐光耀不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活动,读书,读报,看新闻,练书法,写日记,打盹就是他的日常,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就更“宅”了。

  “疫情是大考,中央出神机。胜利能彻底,世界称神奇。”

  这是徐光耀近日新写的小诗。简单的几句话凝结着他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与战“疫”的必胜决心。徐光耀说,疫情对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出门了,但他通过报纸和电视新闻持续关注着战“疫”的进展情况。

  “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和相关工作人员,同心同德,不怕牺牲,为战胜疫情竭尽所能,这是一次民族精神的彰显。每天通过新闻看到越来越多的英雄冲锋在前,我既感动又很受鼓舞,我很想找到他们当面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谢。”徐光耀说,“曾经那么多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战争我们都打赢了,那么多困难我们都克服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也必将迎来全面的胜利。”

  徐光耀的信心与他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他13岁参加八路军,打过100场左右的仗,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一步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丰富的经历既是徐光耀必胜决心的底气所在,也是其成就大量文学经典的源泉。

  徐光耀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跟现在的人一样,战争年代的人也会在闲聊中偶尔提到“抗战胜利后,如果再回过头来看今天是什么感觉”“如果把今天这些经历写成书,后人会怎么看”这类问题。这些话不断地刺激着爱写日记的徐光耀,本来就有用文字记录生活和日常见闻的习惯,渐渐地,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的念头也开始生根发芽。

  抗战胜利后,徐光耀摸索着写过一些作品,但是反响不大。直到1947年,他得到机会前往华北联大文学系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学习。这次学习除了文学基础知识的集中获取,更重要的是让徐光耀意识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重要性。在亲历了绥远战役、平津张战役、太原战役以及解放战争的一步步胜利之后,受到极大鼓舞的徐光耀开始回过头来思考:如何用文学方式表现抗战胜利背后的故事。1949年夏,徐光耀以亲身经历为素材,经过文学加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轰动,至今仍是中国现代军事纪实文学的必读经典。

  徐光耀一生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少小灾星》《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乡亲们呐……》,短篇小说集《望日莲》《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忘不死的河》等大量的作品,其中最为成功的,也是对他本人影响最大的当属《小兵张嘎》。

  “‘嘎子’救过我的命。”这是徐光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57年,因为曾在调查丁玲“丁陈反党小集团”错案中写了一封实事求是的信,徐光耀被打成了“右派”分子。被连续批斗三四个月之后,他被迫开始长时间的“闭门思过”。

  “现在想想仍然后怕。”说到当时的经历,95岁的徐光耀声音突然低下来,带着一丝“往事不堪回首”的微颤。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感觉自己有些恍惚,怀疑自己疯了。好在他不断地尝试着从巨大的压抑中抽离出来,开始大量地读书,但是读完大脑依然空白。后来《平原烈火》中一个未及展开的角色,即后来《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把他“救”了出来,拉着他投入创作,一心扑在“嘎子”身上,他把自己受冤挨整的事情全忘了,身体也恢复得很快。

  “我自己比较呆板,不活泼。但是我更喜欢嘎(调皮机灵)一点的性格。写‘嘎子’前,我回想了之前遇到过的很多嘎人嘎事,想一条就在桌子上记一条,记了很长的单子。其实,‘嘎子’没有具体的原型,又有很多原型,他是很多人的集合体。”徐光耀介绍,“我把‘嘎子’放在战争环境中进行排列调整,嘎子的形象在我脑子里活蹦乱跳,后来就有了《小兵张嘎》这本书。”

  徐光耀被称为“小兵张嘎之父”,60多年过去了,“慈父”已近百岁,而“嘎子”却永葆青春,永远少年。徐光耀很感恩读者和观众对“嘎子”的喜爱,白洋淀“嘎子村”、徐光耀文学馆、《小兵张嘎》的连续再版等都是一位“父亲”最自豪的事。他也很知足,携手走过70年的老伴也已是“90后”,儿孙悉心呵护着他们的晚年。徐光耀说:“我很满意,很幸福。”

  采访中,徐光耀无意间的一句“每天写日记”让记者感到惊讶不已。2015年,徐光耀400万字的日记整理出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从十四五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养成习惯了,一天不写睡不踏实。有事多写,没事少写,每天都写点。”徐光耀说,“每天写写既能练习写作,积累素材,也能加深对各种事的记忆。”他习惯性地把经历转化成文字,又把文字雕刻在心里,也难怪95岁的老人说起往事,很多细节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