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良书法-老子句: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中国网中国建设讯(通讯员 陈聪)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中国酒都),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承建投资达126.3亿元的贵州茅台酒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王秉良,这位在中国铁建系统颇有名气的才子是项目的首任党工委负责人。

  王秉良:把书法献予基层建设者

  2013年4月19日,茅台项目环山酒库2#酒库封顶,此前6#酒库已于16日封顶,这两栋五层高的大楼从开始桩基施工到封顶分别仅用29天和30天的时间,连创施工奇迹。看着“国酒品质、铁建速度”的大幅宣传牌,王秉良被参建员工的辛勤付出深深感动,当即赋诗并挥毫题赠给承担这一工程的项目第四分部:

  茅台玉液何处蓄,鳞栉琼楼待良工。

  将令初传如山动,阵云乍聚似垣横。

  三千智珠妙手运,数丈层楹一月封。

  且看千百东北虎,一声长啸起罡风。

  豪气才情,跃然纸上。四分部的员工们将题诗装裱后挂在办公室,作为激励自己再接再厉的精神动力。

  在茅台项目部接待室北墙,有一个摆着笔墨纸砚、古色古香的书案,特别引人注目。刚上场时,地处赤水河岸山坡上的的施工场地内没路、没水、没电,大量的征地拆迁工作才刚刚开始,各种事务千头万绪,王秉良忙得不可开交。但一有闲暇,他就会练练笔写写字,让心沉静下来。

  日子久了,当地政府的领导、茅台酒厂的业主、协助征迁的警察……其中不乏书法爱好者,每逢这些“同道中人”来到茅台项目,都愿找王秉良谈书论道,几尺书案成了交流文化、促进感情的平台。

  王秉良认为,在国酒之都建设新茅台,必须对茅台酒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让冷冰冰的建筑物富有生命和灵气。为此,他购买了多本关于茅台酒文化的介绍,光《中国酒典》就买了两个版本,虚心学习白酒和茅台的历史文化。他还专门邀请茅台酒厂质量部负责人和品酒师为参建员工讲授茅台酒的历史文化、生产工艺和酒的品鉴知识。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项目部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干出来的工程更是一件比一件精美。当地的一家酒厂也慕名请他题写了商标名称,如今,印着他潇洒字迹的“邻台”酒正在各地行销。

  2014年8月的一天,已成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的王秉良再次来到茅台,欣然提笔给负责内勤的每个人都送上一幅书法作品。 “大领导”主动给“小员工”题字,让负责搞卫生的临聘工人小李姑娘感动不已,“王书记给我写字了……”,她得意地对工友“炫耀”着。把书法献给基层建设者,这是王秉良一以贯之的理念。每到一个工地,总有工友讨要书法作品,他也总是欣然展纸挥毫。于是,他去过的项目,大都留有他的墨宝。

  “道德讲堂”是中国铁建发起的一项精神文明传递活动,讲堂有很多形式,如“说榜样、诵经典、赠书籍”等。在中铁二十二局各基层项目组织的这项活动中,各单位纷纷邀请将王秉良题词作为“压轴节目”。在他的笔下,既有前贤王冕的“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也有有感而发的 “天降澍雨,地通坦途,赞我哈建,为民造福”。他用励志的词句,为基层工作者加油鼓劲。

  近日,山西霍州到永和要修一条高速公路,建设者要在沿线以书法刻石,弘扬传统文化。相关建设单位找到了他,王秉良欣然应允,积极帮助联系书法家,并根据每个人的书法特点分配不同的内容,力求精益求精,不负使命。

  王秉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习得书法真谛

  王秉良生于河南延津县,自幼喜欢文学,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有加,小学时便将四大名著悉数读完。他还经常在古文中做出自己的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那时候,偶然得到的字帖都让他如获至宝,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烛光下,他用5毛、一元钱的毛笔在废旧的报纸上练习书法。很快,小小年纪的他的书法就在村民中得到了认可,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为村民义务写春联。后来,他到湖南衡阳铁路工程学校求学,成为学校社团部的负责人,文学社、书画社、摄影协会等社团都归他统领,他主编杂志、策划活动,用美好的青春时光为自己蓄积了充足的能量。

  1997年毕业后,王秉良被分配到铁道部十八局四处重庆渝长高速公路工地负责安全质量工作。那时的广告业还不发达,不像现在随便找一个店面就能喷绘、制作这样方便,而且工地在深山之中,进出非常不便。工地现场的宣传标语、安全警示牌、门牌,制梁场龙门吊上的企业名称……,有的在山石上,有的在墙壁上,有的在设备上,凡是需要写字的地方,几乎都是他拿油漆刷子一笔一笔刷出来的。他穿着一条破旧的牛仔裤,刷标语时顺着刷子流下一条条的红油漆都印在了裤腿上,洗也洗不掉,他索性拿油漆又在上面点上几个花瓣,就成了“梅花裤”。到现在,一些工友还在传说着他的这段“逸闻”。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他从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转行干起了“笔杆子”。2000年,铁道部十八局四处要编纂企业发展史,史志办主任从报章上慧眼识珠,经过一番努力调他到位于河北高碑店市的处机关担任史志编辑,王秉良顺理成章地留在了机关,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写作和书法。之后,他陆续出版了《心灵版图》、《烟云》等文学作品集,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调入北京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机关,成为宣传部长……。一步一步,他走得扎实而稳健。

  知音者说:“书为心画,从一个人的书法中就能了解、读懂这个人”。王秉良把文化内涵融入到书法中,经过时间的磨砺,字体变得浑厚而有傲骨,柔中蕴刚,如同他本人的性格。

  想和朋友聚聚,他就吟一首《邀朋偕饮》:适逢周末,妻儿远行。退食自公,茕茕对影。我有旨酒,饮釂谁同?——

  独处无聊赖,悄焉忽忆卿。

  山中正清佳,群鹿食野蘋。

  暂离尘氛外,把臂入林中。

  寄语二三子,可来一酩酊?

  从中我们是否也能品味到洒脱的“竹林遗风”呢?在王秉良的精神世界里,他更属于中国传统型的文人。在他看来,书法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脱离文化修养的“书法家”是不存在的。要习得书法真谛,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根基。他的字主要从晋人处汲取营养,他特别钟情王羲之的《十七帖》,将它放在案头,经常手摹心画,领会其中的神韵和妙趣。

  王秉良:与各界名家交游 增广阅历和见闻

  读书不辍、广览博取使他的胸怀、眼力和一些“专业书法人士”有所区别。有一次,王秉良的一位画家朋友从画册上临摹石涛的四幅《高士图》,苦于草书写的四首诗题跋极难辨认,便请几位中国书协会员来帮助辨别,但几个人研究了好久仍有二十来个字无法确定。于是就请王秉良来辨识,他到场后,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最后全部四首诗被悉数“破译”。从那以后,篆书、隶书、章草……古帖中解读不下来的字,朋友们都会想到找他求助。

  王秉良平时主动与各界名家交游,触类旁通地来增广阅历和见闻。他文化圈中的朋友,有作家、画家、书法家,也有中医、收藏家、史志专家、记者、编辑……形形色色,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内各有千秋。和这些人在一起,王秉良说“时一谈宴,则陶然忘我。”他也有感慨:一些潜心研究传统文化的老师们就是中国的“国宝”,然而现在这样的人却少之又少了。

  王秉良总说,书法的艺术天地浩瀚无边,许多前贤的造诣几乎不可追攀,自己能做的只是如虔诚的信众一般,用心去追随。他从来不以书法家自许,但仍保有传统文人的胸襟气度,愉悦地为工友写写字,在其中陶情怡性,就是他最大的乐趣。

1 2 3 共3页


编辑:陈鹏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